- 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0:17 点击次数:125
12345,这串数字大家估计都不陌生,手机里存着,小区广告栏里贴着,甚至有时候走在路上都能听到有人念叨。
本来嘛,设立热线是为了方便群众,解决问题,出发点是好的,初衷是好的。
但最近几年,我发现这12345啊,好像有点变味了,有点像个万能膏药,哪里不舒服贴哪里,但实际效果却越来越差强人意。
就说我们社区吧,每天都能接到街道办转下来的3-5条12345投诉,多的时候甚至更多。
按理说,居民反映问题,政府部门积极解决,这流程没毛病。
但实际操作起来,却经常是鸡同鸭讲,效率低下,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。
前段时间,我们社区有个居民,反映楼上空调外机声音太大,影响休息。
这本来是件小事,社区也上门协调过几次,但楼上楼下始终谈不拢。
也不知道这位居民怎么想的,直接打了12345投诉。
结果可好,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,从社区到街道,再到城管、环保,最后甚至惊动了区里的信访办,前前后后折腾了快一个月才算解决。
你说这效率,是不是有点离谱?
更离谱的还有。
前阵子网上有个新闻,说是有个居民嫌楼下棋摊太吵,打了12345投诉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
12345还真派人把棋摊给取缔了。
这下可好,本来只是邻里之间的矛盾,直接上升到了社会矛盾,最后还得街道办出面调解,费了老大劲才把事情平息下去。
说到底,12345现在面临的问题,一是职责不清,二是效率低下,三是考核压力。
很多时候,居民只是想找个地方反映问题,至于该哪个部门解决,他们并不清楚。
部门这边呢,接到12345转来的投诉,往往也是一头雾水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这就好比,你本来想去医院看病,结果却被送到了派出所,你说这叫什么事儿?
我一个朋友在区政府工作,平时没少跟我吐槽12345。
他说,现在12345的考核权重越来越大,很多部门为了完成指标,对12345的投诉都是“宁可错杀一千,不可放过一个”,不管什么问题,先接过来再说。
结果呢,很多本来可以通过基层解决的小事,被层层上报,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,也让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奔命。
更重要的是,很多部门把12345当成了“烫手山芋”,接到投诉后,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,而是想着如何尽快推卸责任。
这种“踢皮球”式的做法,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。
就像前两天,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吐槽,说他家门口的路灯坏了,打了12345反映,结果被踢皮球踢了三个部门,最后还是自己找人修的。
你说,遇到这种事,谁能不生气?
其实,12345作为一项便民服务措施,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,关键在于如何用好、用对。
我觉得,要想让12345真正发挥作用,第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,建立健全12345的办理流程,避免出现“踢皮球”的现象。
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专门的12345协调机构,负责对接各部门,协调处理跨部门的投诉,避免出现“三个和尚没水吃”的情况。
第二,要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,让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。
很多时候,居民反映的问题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如果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处理,就不会到12345。
这就需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,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。
最后,还要加强对12345热线的管理,避免出现滥用、错用等问题。
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通过12345来解决,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反映,比如社区、街道办等等。
可以考虑对12345的受理范围进行细化,明确哪些问题可以受理,哪些问题不予受理,避免出现“小事化大,大事化更大”的情况。
总而言之,12345这条热线,连接的是政府和群众,承载的是信任和期待。
只有不断完善机制,提高效率,才能真正让它成为解决问题的“连心桥”,而不是制造矛盾的“导火索”。
